企业进入成长期,管理模式必须由人治管理转变为制度管理模式。员工培训的重点就是熟知制度、流程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管理方法。“民主集中制”制定制度的好处是,员工和管理层从两个方面都去推一推,都推不倒是好制度。任何一方推到了,不是利于企业未来的好制度,重新推敲。让员工参与其中的在职培训效果,强于让员工被动学习规章制度的效果,没有杂音和负能量。
制度管理有其先天性的弊病,由于制度管理是借助于组织的强制力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丝毫不考虑员工心理感受,会形成上下级之间的心理及情感的对抗,形成油水文化。所以老子将制度管理(礼治)评价为管理模式的最低门槛,最高的管理境界是顺应规律治理,其次是德治,其次是仁治,其次是义治,其次是忠信治理,最次是礼治(制度治理)。问题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是制度管理,这个阶段能不能一下子提升到管理的最高境界?答案是肯定的,其原因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治本的方式,一种是治标的方式。而管理的模式可以归为两类,一类叫做无为而治,也叫做道治,即顺应规律治理。另一类管理模式叫做有为而治即人治,即不是出于管理的根本而是出于领导者的个人意志的管理模式。从严格意义上讲,德治、仁治一直到制度治理出于规律这个根本,属于道治管理范畴。离开规律这个根本,属于人治的范畴。虽然它们的外表形式是一样的。无
对员工的管理和对其他管理一样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治标的方式,采用制度管理的模式,借外力规范员工的行为。另一种是治本,采用塑造灵魂的模式,擦亮员工的玄鉴(心镜)以认识自我,点亮员工的心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可以使员工脱离原始的生物性本性,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理性人,用内在的“我”管理肉体的“我”。这种治本的方式是借助员工的内力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个人学会怎么做人只是解决了人生的一个侧面,只有这半面是无法安身立命的。因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做人与做事是人生的整体,人生价值通过做事体现出来。我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发现,现代管理理论中有关员工培训的着眼点很有问题,使企业的员工培训事倍功半甚至是无效培训。我知道员工培训的有效手段是从员工的需要而不是从企业或领导的愿望出发。一些企业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所以员工培训的“矢”会偏离靶子。有些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之前往往会征求员工意见看他们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但我不赞成问卷调查方式征求员工意见,这种方式就好像医生问病人需要什么药一样幼稚而且很可笑,病人连自己什么病都不知道,怎么知道吃什么药。病人都会治病要医生做什么?
我知道关于员工培训管理哲学里只有方向性的答案,没有有关于形式的具体答案。至于采用什么形式,将人生的全部纳入员工(包含领导在内)有效培训之中,则要从员工管理的根本去生发方法。我着实费了一番周折,还好总算是走出了一条路。
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 383人参与